“爱文学,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。”
她喜欢在静谧的夜晚,拾起一本钟意的书籍,伴着淡淡的月光默读。她在小说的世界里体会百味人间,在诗歌的乐园里品赏闲情逸趣。她的世界因文学变得充盈、生动,于是她执笔创作,将成长沿途的每一帧星芒都收进载满文学梦的行囊。她就是我校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冯雪平。
自豫至桂,和文字为伴
“那里有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瑒,有近代诗词作家张伯驹,有高大庄战国秦汉遗址,有柳杭石桥……”那儿,便是冯雪平的故乡——河南项城,一座典藏着千年文化墨迹的书香古城。小时候,她喜欢和家人一起游览文化古迹,去了解它的历史,感受那浓郁的文化气息,“爱上文学,也许是源于河南人血液里跳动的文化基因。”
但令冯雪平魂牵梦萦的,不仅是这座城市,还有给予她写作启蒙的姥爷王学东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,王学东常给她讲述一些幽默的寓言故事:“懒人因为懒得转动脖子上其它方向的饼,只吃嘴巴够得着的地方,最后活活饿死了……”小雪平对一个个诙谐的故事感到有趣,总是追在姥爷屁股后边,缠着他继续分享m6米乐手机网页版登录,但姥爷冁然一笑:“喜欢,就试着自己去写!”
“自己写?”写作对当时的冯雪平来说,宛如一个崭新的世界。姥爷摸摸她的头:“写作是最简单的事,就像说话一样自然。”小雪平似懂非懂,但仍抓起钢笔,在明黄的方格纸上东涂西抹,随笔记录下自己记忆中的一切:四月的风声麦浪,共同嬉戏的玩伴,小女孩的心声……
小学五年级时,父母决定在广西工作并定居,冯雪平随父母从中原远赴西南,来到广西百色。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冯雪平感到猝不及防,但好在她的身旁不仅有父母陪伴,温暖的百色也将她紧紧包围。
这样一座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城市,有着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热情的人民。每年开学伊始,冯雪平的小学班主任总会带领大家来到百色起义纪念碑,感受革命先烈大无私的壮阔精神。参观完毕,老师让他们写下此次红色教育所收获的感受,用文字记录下这一段红色之旅。
除此之外,班主任对于这位初来乍到的北方姑娘还会给予特别的帮助,领她诵读《红楼梦》,即使当时的冯雪平未能看懂其中家族兴衰所反映出的人生百态,却被那一大家子生活的热闹劲儿所吸引。老师引导她记录其中的美词美句,在脑海中想象文字所呈现的画面……对文学的向往由此生发开来。
渐渐地,她与文字相伴,一同融入这座美丽的壮乡红城。
正值小升初复习阶段,倏然而至的成长让她感到迷茫,她把对未来展望的心声写在纸上,在《右江日报》发表了处女座《那时的花开》。一次无意的投稿,冯雪平以为会石沉大海,但领到报社寄来的稿费汇款单时,心中的激动难以表述。孕育在南北文化的怀抱中,她逐渐地找到了写作的乐趣。
热爱为舟,以文笔为桨
2018年9月,秉持着对写作的热爱,冯雪平来到米乐m6平台官方版(以下简称民大),成为了民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(写作方向)的一名学生。
她自称为“图书馆常驻选手”。闲空之时,她便来到图书馆捧读诗书,构想作品。从书架上拿一本最喜爱的艾略特诗集《荒原》,感受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直击人心的孤独幻灭感;翻开日记本,她回忆一天的际遇与心情,把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记录下来。日记本上的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,亦是她写作的积累。“我享受在图书馆的每一刻,是生活中的小憩,是创作的好时光。”
她深知写作之人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理论储备,于是她虚心学习,认真对待专业课程中的每一堂课。大一时,唐谊军老师的写作课让她收获颇多。老师会系统介绍创意写作理论,用大量的写作任务锻炼学生的文笔。写诗歌、写对联、写微小说,这是冯雪平之前所未涉及过的。
唐谊军曾说:“雪平热爱写作,并从写作中获得乐趣和动力,这一点弥足珍贵。”在老师的鼓励下,冯雪平的创作欲被激发,如同一条小鱼儿,遨游在创作的世界里。
2020年,在阅读悬疑小说《远山淡影》后,她灵感迸发,创作微小说《囚禁》。故事以主人公女大学生的口吻回忆了自己在被拐卖至北方农村后,利用小孩安安逃脱囚禁的历程。
写一篇微小说,如同在手掌大的地方上创作,作者要有很强的文字概括能力和情节组织能力。“悬疑推理类微小说如果文章逻辑性混乱,心理活动极为跳跃,则会使得读者难以领略小说想表达的主题。”她将自己代入作品当中,感悟人物的情感,将主人公对那段黑暗囚禁时光的恐惧,与作为一名母亲对小孩安安产生愧疚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极为细腻,其揭示的人性复杂更是让人深感震撼。
当《囚禁》被成功发表在《广西文学》时,冯雪平受到极大的激励,踏准适合自己的写作节奏,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2021年2月份,因为受到话剧《晚安吧,妈妈》的启发,创作出微小说《我们与爱的距离》,后在《广西文学》发表。文章将亲人间相爱而不相知的情感问题显露在大众面前,让人深感共鸣。
唐谊军这样评价她:“通透而有悲悯情怀,不媚俗,用她本己的善良去关怀众生的遭受。”当一个个铅字落纸成章之时,创作成了她最自由也最快乐的人生时刻。
履践致远,与文学同行
持着对文学的热爱,怀着对写作的激情,她毅然走上了漫漫“研”途,报考了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(当代文学研究方向)。
“早出晚归成了她的常态。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,她在楼梯间吃一个面包就可以解决晚饭。”好友罗心宇的一番话道出了冯雪平的备考日常。
从立下考研目标的那一刻起,她便珍惜复习的分秒时间,按天、按周、按月地列出复习计划,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双管齐下。图书馆十楼251号,这是几乎陪伴她度过备考一年的座位。她每天都会在那儿做出总结:文学史是否理解透彻,英语阅读是否提高正确率……
心绪烦乱的一天,冯雪平暂停专业课复习,撑着伞在校园散心。无意间她看到被雨水打落的芒果花,它们在雨水的席卷下被带到更远的地方生根发芽。冯雪平被眼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画面所震撼,提笔记录,创作了《接近天空的树》组诗中的《薄奠》。
在考研复习的关口,她以在民大校园里的种种见闻感受为原型,与所复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,创作了极具南方色彩的组诗《接近天空的树》。
2021年10月,当《接近天空的树》荣获第三届相思湖诗歌大赛“一等奖”时,她难掩心中激动。一首首诗歌是冯雪平对过往创作的自审,见证着自己从青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诗过程,她愿做一颗渴望追逐天空,却驻守在泥土里的树,茁壮成长。
“备考阶段的创作,是理论的实践,亦是我压力释放的一种方式。”
她将日复一日、三点一线的备考压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写下,在《散文诗世界》发表了诗歌《铁轨》;她在复习古代文学时有感而发,借鉴《诗经》中的《采薇》,编写了年迈的士兵落叶归根的还乡故事《山河光阴》,后发表在《猛犸象诗刊》。
此外,她走出“舒适圈”,尝试新闻写作。考研初试结束后,2022年2月,冯雪平前往北京凤凰网公司“内容部”娱乐要闻组实习。实习期间,她需要对社会热点进行摘取话题。从一开始稿件逻辑性不强,前期撰写公众号推文时还会犯格式错误的问题,到后来一篇分析网络悬疑剧发展的稿件得到主管的夸赞,冯雪平在短短一个半月收获颇多,共撰写新闻推文十余篇。
2022年4月,冯雪平不负众望,成功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。
“与梦想平等交易,与喧嚣保持距离。”回望自己的大学四年,冯雪平用“充实”二字概括。笔下写过的每一篇诗歌与小说,都是她成长的见证。
青葱夏日,毕业的钟声敲响,冯雪平收拾好行囊,继续踏上她的文学之旅……(编辑:陈欢 校对:秦浩铭 黎潘东)